基金介绍

“向近敏教育基金”奖学金条例(2022版)

来源: 日期:2022-06-17点击:

一、项目名称

“向近敏教育基金”奖学金    

二、项目宗旨

发扬向近敏教授“殚精竭虑、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学业成果,进一步塑造健全人格;鼓励学生以“勤奋、专注、乐观”的治学精神,“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努力学习、心存善念,热心公益,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三、奖项设立

  (一)“向近敏教育基金”卓越奖,共2名,每名6000元

  (二)“向近敏教育基金”弘毅奖,共6名,每名3000元

四、 奖励方向

(一)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唯宽于人,唯厚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秉持坚韧、慎独的行事风格;以感恩之心对待家人、学校和社会。

(二)对大自然要常存敬畏之心;真诚地帮助和关爱同学、周围人和社会,以“仁爱之心”来彰显“大医精诚”的精神。

(三)以谦恭有礼的品格影响同学和周围的人;常以“谢谢,您好”对周围的人表达友善,努力成为同学和社会的榜样和楷模。

五、范围/条件

(一)向近敏教育基金卓越奖 - 武汉大学医学部本科生2名1(含长学制本科阶段)

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业平均绩点3.6以上的本科生。

2、候选人须递交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我的自传》包括自己从事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具体的时间和案例),候选人具有参与公益活动1~2年的经历将优先考虑。

3、候选人必须参加过“爱心献血公益活动”。

(二)向近敏教育基金弘毅奖 - 武汉大学医学部本科生6名2(含长学制本科阶段)

1、因家庭生活困难或遭遇变故,有较大经济困难的本科生;请单位“推选人”按照候选人谦恭、自强不息、坚韧俭朴的原则择优评选。

2、“被推荐人”须递交一篇《我的自传》。

3、候选人必须参加过“爱心献血公益活动”。

1 2 如候选人未达到评选条件,此奖项可空缺。

六、评审程序

每年6月,由各学院根据申报条件提名推荐“向近敏教育基金”卓越奖1名、“向近敏教育基金”弘毅奖2名,经医学部转交“向近敏教育基金”委员会评定并公示。

七、推选材料

请参考附件:向近敏教育基金-卓越奖 和 向近敏教育基金-弘毅奖申请表

八、向近敏教育基金简介

向近敏教授生平简介


向近敏,曾用英文名Chin-Min Hsiang,1914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37年就读于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因家境贫寒和武汉大学内迁, 于1938年春转入陆军军医学校(现台湾国防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校由南京迁至贵州安顺,194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中国病毒学先驱、血清疫苗研究所所长李振翩教授留任助教,从事当时刚刚开展的血清疫苗研制工作。1946 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布鲁克军医中心进修深造一年。1947年回国,进入当年刚在上海由原军医学校等单位组建的国防医学院,任细菌科讲师(教官)。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受时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科主任李振翩教授的邀请担任讲师。同时,应湖北医学院创始人 (今武汉大学医学部) 老院长朱裕璧教授的聘请,在1948年兼任该院的副教授。1949年3月,向近敏在李振翩教授的介绍和推荐下,再次赴美留学。曾先后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Galveston医学院 (UTMB) 外科研究室研究员和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博士医院化验室主任。1954年回国, 受聘于湖北医学院担任副教授,1978年升任为教授。1978-1985年任“湖北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首任所长、终身教授。2006年12月31日病逝于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享年93岁。


向近敏教授在病毒研究所办公室摄于8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向近敏一刻也没有停止争取回国的努力。许多留美爱国学生学者通过到第三国参加学术会议的办法,成功地回到了中国,美国政府因此对中国留美人员的监视和限制也变得更严。1951年,在意大利举行世界科学教育会议,向近敏申请前往,打算在会议期间择机回国,但最后他的名字被从赴会者名单中划去。1952年2月,向近敏设法办好了到英国开会和学习3个月的手续,准备再转机回国,但在美国海关受阻。他于1953年初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留美人员的监视和限制,但信寄出后石沉大海。直到1954年日内瓦中美会谈开始,周恩来总理严正指责美国政府限制中国留美学者回国的行为后,美国政府才不得不放宽了对中国留美学者的回国限制。1954年12月,向近敏终于途经香港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向近敏受到正在北京工作的汤飞凡教授聘请留任北京工作,但他感恩朱裕璧院长在他留美期间,对双亲的照顾,也为了照料年迈的父母,便谢绝了汤飞凡的邀请,来到湖北医学院赴任。

向近敏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免疫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向近敏的勤奋、专注、乐观,教书育人的科学家风范以及充沛的工作精力和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为中国的医学病毒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回国后的50年代,向近敏就率先在湖北医学院带领团队,开展病毒性脑炎和中药抗病毒的研究,并提出了“病毒溶瘤作用”的概念。同时还开展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中药单方、复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被视为中国早期研究抗病毒抗肿瘤疗法的先驱。

60年代初期,向近敏倡议在湖北医学院成立病毒研究室并在学生教材中增加医学病毒学内容。国家卫生部于1965年12月16日正式批准同意在湖北医学院建立病毒研究室,并由向近敏担任首任研究室主任。向近敏亲自编撰医学病毒学教材,并在课堂上主授这门课程。1978年湖北医学院在原病毒研究室的基础上, 与湖北医学院陈敏诲教授一道组建了中国医学院校中唯一的病毒研究所 - 湖北医学院病毒研究所(现武汉大学医学部医学病毒研究所),向近敏被委任为第一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病毒研究所在诸多领域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比如宫颈癌病因研究已发展到癌基因水平,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首次以“双份血清“ 证明中国的出血热同朝鲜出血热的血清学关系等。70年代,向近敏开始研究疱疹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病因。他还带领团队亲赴宫颈癌高发区 - 湖北省五峰县山区,收集到大量的患者标本,并在国内首次从宫颈癌患者的脱落细胞中,分离到疱疹病毒Ⅱ型的病毒。80年代初,在国内的散发性脑炎患者脑脊髓液中,分离到疱疹病毒。1985年退休反聘后,积极协助湖北医学院病毒研究所,与美国陆军医学传染病研究所(USAMRIID),共同达成”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合作研究课题协议。作为国际合作项目领导者之一,  向近敏以巨大的个人魄力和固有的学术威望,参加中外专家共同制定的,合乎国际标准水平的”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方案。这是一项中美共同协作,由九个医院的数百位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参予的五年合作项目。为此,美国陆军医学传染病研究所在1986年,在向近敏访美时授予他”友谊奖章“。该项目通过组织湖北省的七个地、县和市,三年收集和研究了近300个病例,取得63万个数据。经严格统计学处理,得出了”病毒唑确实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药物“的科学结论。项目提前完成并获得中国批准临床应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同时美国国防部批准在韩国临床应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美国军人患者。该项目的成果1990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并多次被”中央卫生部“和”国家教委“誉为大专院校对外交流的成功典范。

向近敏在1983年重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工作。向近敏在病毒研究所大力推广和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在国内组织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应邀出访美国和欧洲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进行系列学术报告。美国著名神经病毒学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立卫生研究院的Daniel Carleton Gajdusek博士,美籍华人临床病毒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熊菊贞 (G.D. Hsiung) 博士,耶鲁大学病毒生物化学专家萨马斯 (William C. Summers) 博士, 哈佛大学传染病教授 Martin S. Hirsh博士,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病毒学教授Peter Palese博士和《国际病毒学杂志》副主编拉普 (Fred Rapp) 博士等国际知名病毒学专家和学者均被邀请来武汉讲学。向近敏与美国耶鲁大学的首位华人女教授熊菊贞教授于1982、1984和1986年共同举办了三期“全国高级医学病毒学”讲习班。来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卫生防疫部门的病毒学、微生物学和卫生学600余人参加了学习和交流,近4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被邀请来武汉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病毒研究所同时也先后选派了近20人到国外进修深造。向近敏带领团队,在短时间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医学病毒学人才,为缩短国内外医学病毒学研究的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

向近敏在进行病毒学研究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免疫学理论。在1964年的“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会议”上,向近敏在国内首次提出“分子免疫学”的概念。1987年,向近敏在安徽黄山召开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新概念。这一崭新的学术观点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后来他们的发言被整理成文,发表在康白主编的中国第一本有关专著《微生态学》上,该书于1988年正式出版。由向近敏主编的《分子生态学》第一、二卷,共130余万字也分别于1995年和2000出版发行。

向近敏也受邀参与国家医学科学技术的规划工作,先后担任中央卫生部科学委员会病毒和病毒性疾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分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题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医学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向近敏曾任《病毒学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肿瘤防治研究》、《国外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分册》、《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的编委,《湖北医学院学报》主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向近敏的座右铭。向近敏到生命的后期,依然笔耕不辍,勤勉耕耘,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这句名言,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简介和感谢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Chin-Min Hsiang Education Foundation (下面简称CMHEF) 是为了纪念我国医学病毒学家,原湖北医学院医学病毒所创始人,向近敏教授,由他的学生及亲属于 2007 年 5 月 1 日在美国加州成立的。向教授的两位开门弟子:郑志明和袁光明师长,对基金会的成立、各项活动安排和奖学金的发放等各个细节的沟通,协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CMHEF在2007~2016年的九年运营中,获得许多原湖北医学院校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不一一列出。要感谢基金会的各位董事:郑志明、袁光明、胡建明、肖书渊、孟祥金、冯映红、高福和霍文哲;医学院的老师邓兰英、周云峰、郭德银、冯友梅、熊瑛和黄衍军,还有校友的资金支持,包括胡勇和陈曼等,向大家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奖励符合本会“追求卓越计划”条件的学生,同时也为了促进中美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CMHEF 在九年的运营中,奖励大学生18名,研究生8名,年青教师4名。5位来自全国的学生获得“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向近敏基金会旅行奖”。2013年郑志明与医学院的郭德银一起主持了“武汉国际医学病毒学研讨会暨向近敏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郑志明成功地邀请了六位国际知名的病毒学家包括闻玉梅教授来武汉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与医学院又联合举办了“武汉病毒所50年所庆”活动。

自2022年始,“向近敏教育基金”将重新启动。感谢医学部的一贯支持和协助,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共同努力,秉承并延续基金会成立之初的理念和宗旨,发扬向近敏教授“殚精竭虑、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坚持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心存善念,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希望把“向近敏教育基金”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