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学部新闻

    推进新医科建设,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 日期:2022-07-11点击:

    通讯员:苏航

    医学部坚持“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健康、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践行“德医双修、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医德素养高、知识结构优、创新潜质大、临床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聚焦新领域,以学科建设引领新发展

    构建学科发展新体系。2022年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我校11个学科入选,口腔医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5‰。

    瞄准医疗健康前沿问题。2021年12月,依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设立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宋保亮院士担任首任院长、中心主任。医学院聚焦人类疾病与健康,以卓越的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推动生命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国际一流的生命医学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以舒红兵院士为领军人才的“病原体与宿主基础科学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项目直接经费为6000万元,资助期5年。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等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临床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医工理学科专业壁垒,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医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研究院”成立;宋保亮院士领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创交叉融合发展新平台;徐红星院士牵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交叉融合研究团队成立;口腔医学院与医学研究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实现由传统的研究中心向智库、学科研究基地延伸。202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唐其柱题为《重构学科体系,提升人的全面健康品质》的文章,介绍了武汉大学对“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医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调整学科群布局。为发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科和护理学科,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肩负起新任务新使命,重组建设公共卫生学院和护理学院,开启公共卫生学科和护理学科发展新篇章。

    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北区域发展。以基础医学为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支撑学科,申报并获批“现代医学与重大疾病防治”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


    推出新举措,建设新医科教学成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系统规划、长期推进的战略工程。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更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社会的适应、优良的品德。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刚刚毕业的武汉大学医学生分布全国各地,在党中央一声令下后纷纷请缨,逆行而上驰援武汉,怀着深深的母校情结回报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的郭海鹏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在抢救新冠危重病人的同时,编写武汉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手册,克服了外地援鄂医务人员的语言障碍。在校学生自愿申请投身抗疫,在读学生赵东不惧危难,积极参与一线救治,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吴亦凡摘掉口罩给陌生人做人工呼吸,英勇救人。在校生中,还涌现“救护之翼”“暖医之家”等一批体现医学生强烈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水平的先进典型,充分显示了武大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与担当能力。

    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东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

    夯实医学生能力之基。重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力。“三基”即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依然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从专业建设角度,进一步强化学生“三基”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培养中始终贯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担当能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近三届获全国总决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2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名列医学院校前茅;2019年,2018级洪子茜团队在第四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中夺冠;2019年,2015级晏鑫团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2018年,4个团队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016年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并实践了拓展教师视野的“三维国际化”新理念和深化实践教学法的“三模态实训”的医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2016-2021年参与改革的教师获批校级省级、中华医学会等教学研究课题163项,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2018年罗大极、刘畅2位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章晓联、董卫国先后入选“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9年董卫国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1门。2017年《临床诊疗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获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分别获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构筑“新生态”,提升高端医学教育的“国际维度”

    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法国洛林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呼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2008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签署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协议,此后双方不断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本科生教育逐步发展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医院感染科学研究等领域,为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中美试验班创办至今已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并日益完善和成熟。从2014年开始,新课程体系在临床医学专业所有学制中推广,改革由“实验”变成了“普及”。合作领域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逐步发展到学生互换、科研合作、住院医培训等多层面。中美双方共同开展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惠及约2500名临床医学生;双方开展了约300次的互派师生访学活动,定期召开了90余次视频会议;200多名芝加哥大学教师来校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示范、教学培训等活动,我校参与教师达1500多人次;医学部先后派出逾1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美进行3-6个月的教学研修活动。

    副校长唐其柱接受CGTN记者专访

    改革成果得到兄弟医学院校的高度赞誉,北京协和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学校代表专程来校考察交流,并在教学中借鉴应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也将这些改革成果应用于本校教学,实现了协同研究、成果共享、相互促进的国际合作效果。2019年,双方合作出版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Practical Lessons from Wuhan University专著,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2019年10月13日,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以《中美医学交流往来不断增长》为题,全面报道武汉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贡献新智慧,直面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武汉大学医学部及各学院积极投入到医疗救治和科技抗疫工作中,除本院病区外,接管“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汉口方舱医院等,拟定方舱医院建设标准,在病毒发现、传播途径、病毒核酸检测和病人抗体检测、临床诊断标准建立、药物研发与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国际知名科研技术公司Digital Science2020年6月的数据分析,全球新冠肺炎科技贡献前10名医院中,中国有2家医院进入,中南医院、人民医院位列第二、三位。与疫情的斗争中,武汉大学校友冲锋在前,涌现出童朝晖、张继先等一批在一线救治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校友,李文亮、黄文军、肖俊、刘智明等校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授为烈士,充分彰显了武汉大学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担当。

    积极举办“新冠病毒和疾病”系列学术讲座,分享武汉大学专家学者、校友在新冠病毒研究和疫情战斗中的成果经验

    面对疫情,武汉大学始终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及时分享经验和成果,为全球抗疫积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大学医学人与国外高校、医疗系统、科研机构,携手应对,合作抗疫,共享成果,毫无保留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为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贡献智慧与力量。2020年3-6月,学校组织122名医学专家、科研人员,举办29场国际视频会议分享研究成果与抗疫经验,参会人员遍及26个国家,涵盖203家海外大学、医院、科研机构等,累计逾10万人。2020年5-8月,连续举办24场武汉大学“新冠病毒和疾病”学术讲座,35位校友专家主讲,43万余人聆听,普及防治知识,交流防控措施,探讨研究成果,助力全球抗疫。

    (编辑:付晓歌)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